查看原文
其他

极值之下|在干旱的鄱阳湖旁,守候候鸟越冬

澎湃人物 2023-01-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澎湃新闻 Author 澎湃新闻

2022年的大旱使候鸟的觅食和栖息都受到影响。澎湃新闻记者 黄之涵 伍惠源 刘昱秀 刘栋 视频编辑 黄之涵 调色 江勇(03:09)

记者|刘昱秀 刘栋 黄之涵 伍惠源

实习生|薛柯 孙凌霄

编辑|黄霁洁

编者按

《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对白,“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害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2022年6月,全球陆地地区出现了自1850年代末人类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温度,干旱、野火、暴雨和洪水席卷北半球。气候变化与普通人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2022年年末起,澎湃新闻推出《我们与气候变化的距离》专题,通过鄱阳湖大旱、重庆山火、长江口咸潮等极端气象现场的走访,记录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并改变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


随着鄱阳湖水位“一天退得比一天快”,湖区草洲滩涂大面积减少,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感到压力很大。

2022年8月6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标志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12米以下),2022年成为星子站195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在2021年,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直到11月1日才退至12米以下,而在2020年,这个时间点是11月18日。

2022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因为持续高温少雨和长江来水减少等多重原因,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李跃担心湖区持续干旱,候鸟栖息地、觅食地大幅萎缩,将影响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4月份、飞抵鄱阳湖停歇越冬的70多万只候鸟的生存。根据卫星资料监测,2022年10月2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只有600平方公里,相较6月27日监测到的最大水域面积3331平方公里,减小了8成以上。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最为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全球98%以上的白鹤、70%以上的白枕鹤、80%以上的东方白鹳、60%以上的鸿雁在此越冬、栖息。

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都昌县拥有鄱阳湖湿地面积185万亩。据李跃介绍,2022年9月21日,第一批越冬候鸟——9只白琵鹭飞抵鄱阳湖最北端的马影湖区停歇,标志着鄱阳湖开始进入候鸟越冬的高峰期。随着气温和水位的下降,更多候鸟将分批抵达鄱阳湖都昌湖区越冬。

“每年有二十多万羽候鸟在都昌湖区越冬,占整个鄱阳湖70多万羽越冬候鸟的三分之一,(候鸟)保护的责任很大。”李跃说。

2022年10月11日抵达马影湖越冬的候鸟,数量还很少。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摄


缺水的碟形湖

东亚越冬候鸟喜欢在碟形湖栖息,碟形湖也被称为“湖中湖”,到了枯水期,由于地势低洼自然形成积水,碟形湖内的鱼虾螺蚌、沉水植被是越冬候鸟的主要食物来源。

鄱阳湖内的碟形湖共有102个,面积816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总面积22.25%。2022年7月份以来,鄱阳湖一直高温少雨,水蒸发量大,据李跃观察,到了9月份,都昌县范围内共计10余个碟形湖大部分已经干涸,只剩下马影湖、西湖、朱袍山的三四个碟形湖还有少量水,使得一部分候鸟面临食物短缺的危机。

如何为碟形湖蓄水,成了2022年7月12日江西局部出现重度气象干旱以来,摆在李跃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63岁的马祖桃是多宝乡马影湖大雁保护协会会长,他所在的马影湖区是越冬候鸟到鄱阳湖的第一站,也是冬去春来越冬候鸟离开鄱阳湖的集结地。

他记得,6月份刚刚入夏,一连20多天没下雨,刚有了干旱的苗头,李跃就跟他说,“马影湖的水一定要保住,候鸟第一站就到马影湖。如果没有水,候鸟就不在这个地方(待)了。”

马祖桃在巡护。

马影湖临近多宝水库,李跃交代他一定要想办法从多宝水库引水到马影湖区。为了留住从多宝水库自东向西流经马影湖的水源,马祖桃组织人手在水源流走的沟渠口用水泥砌了一层台阶,并将一根长1米左右、高度接近20厘米的木制挡板拦在水泥台阶上,找来大块的石头压住挡板,这样被拦住去路的水源就会“另谋出路”,更多的水流一路向南通向汇入马影湖的沟渠。

马祖桃组织人手在水源流走的沟渠口设置障碍,引水到马影湖。

除了马影湖之外,历年来鄱阳湖都昌湖区的朱袍山和三山区域的碟形湖,越冬候鸟分布非常密集。2022年9月中旬,经过实地调研,李跃发现三山的碟形湖已“滴水不剩”,朱袍山的碟形湖水深约10厘米,主航道的水位逐渐降低到8米以下。

于是,从9月19日开始,李跃调配管理局购置了1台50千瓦的大型发电机和4台7500瓦的大功率抽水泵,夜以继日从主航道紧急调水、抽水到朱袍山碟形湖。据李跃介绍,相较三山的碟形湖,朱袍山的碟形湖距离主航道更近,地势开阔,便于架设机械补水,因此选择往朱袍山补水。但由于朱袍山附近的碟形湖地势高于主航道,且引水依旧存在几百米远的距离,需要先用大型钩机在主航道挖一个取水口,将湖水引到取水口沉淀,才能用抽水泵将湖水输送到碟形湖,以免取水管因淤泥滞留而堵塞。

从主航道引水。受访者 供图

李跃形容生态补水的过程“一波三折”,50千瓦的发电机24小时连轴运转,很快烧坏了,马上买了新的100千瓦的大功率发电机,“这两天(2022年10月初)又出了一点问题,还在那儿修。”

经过连续两天的补水后,李跃发现碟形湖的水位没有随之上涨。“我仔细一看碟形湖里的水都往周边的湿地裂缝里面跑,因为地底下太干了。下面‘喝饱了’,碟形湖的水位才能上来。”

为了留住从主航道补充上来的水源,李跃又组织人手修筑了一条长100多米的挡水坝,开挖、新增、回填土方工程达6196立方米。“这个工程是比较大的,江西省林业局很支持我们,因为要保护候鸟越冬的安全。”李跃说。

经过近20天的生态补水,碟形湖的水域面积由补水前的381亩增加到536亩,水位提升了28厘米,完成生态补水22.8万立方米。碟形湖的水位抬高以后,增加了鱼虾螺蚌的回流空间和螺贝资源的逐水繁育,也使周边区域湿地干裂状况得到缓和。

李跃说,碟形湖没有水的时候,很多鱼类为了逃生钻到泥巴里面,比如说黄丫头(黄颡鱼)、小型的鲫鱼,“(因此)老百姓到碟形湖摸鱼(特别容易),我们会立即制止,这个鱼不能摸走,这是碟形湖里面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鸟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为此,李跃有些无奈。

截止到2022年10月下旬,碟形湖的生态补水还在进行,因为水位还没达到40厘米,李跃解释说,水位抬高到40到50厘米,是最适宜候鸟生存的环境,正好有鱼吃、有虾吃,但水位不能过高,否则会抑制沉水植物生长,给越冬候鸟取食造成困难。此外,为了增加碟形湖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其生态稳定性,保护区已将3000斤食鱼性鸟类觅食所需的小鱼苗放流到碟形湖中,增加对越冬候鸟的食物补给。

李跃。


“候鸟食堂”

随着碟形湖实施生态补水取得成效,越冬候鸟的水源得到保障,李跃又有了新的烦恼。

他解释说,不同种类的候鸟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同,比如来鄱阳湖越冬的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候鸟以鱼为食,喜欢栖息在碟形湖内;而白鹤、大雁、天鹅等候鸟主要以水生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习惯栖息在开阔的沼泽湿地及浅水湖泊。2022年由于持续的高温少雨,在光合作用下,鄱阳湖区洲滩上的苔草疯狂吸收湿地里面的水分,长势凶猛,纤维化严重,以水生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的候鸟啃不碎苔草,觅食变得困难。

为此,李跃组织人手对三山、朱袍山一带四万多亩的苔草刈割。长势成熟的苔草被刈割后,刺激苔草萌生新芽,长出嫩草。但因为主航道阻隔,大型机械无法进场作业,李跃联系了湖区护鸟员、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雁保护协会的成员进行人工割草。可是人工割草进度缓慢,割草效果不及机械作业,2022年10月中旬,李跃再次联系农业科技公司,想办法协调机械进场。

他说:“最大的希望是盼望老天爷下一场雨,等天空放晴了,新的苔草就能长出来了。”“但下一场雨,大型机械进场(容易陷入淤泥)又不好作业了。”李跃无奈地笑了。

2022年9月中旬,李跃组织人手对三山、朱袍山一带四万多亩的苔草刈割。受访者 供图

9月中旬,马祖桃也在李跃的召集下,到朱袍山附近的碟形湖刈割苔草。据他介绍,一台割草机一天能割四五亩苔草,他和其他几名协会成员的任务是把割完的苔草归拢,以免影响新草的生长,但一上午过去,往往只能归拢一亩地的苔草。

有时马祖桃在地里一抬头,看到有候鸟在他们几天前刚刈割过的地里觅食,心里就感到高兴。

2022年10月24日,马祖桃拍摄到成群结队的候鸟抵达马影湖。

李跃告诉澎湃新闻,由于干旱,湖区周边的一些湿地植被因为缺水,根系不发达,生长不起来,无法满足越冬候鸟高峰期的食物需求,都昌县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周边农户家里购买了三千多斤稻谷。

李跃交代马祖桃,等到候鸟大批抵达,食物不够吃了,再分两次将稻谷撒在沿湖周边。“如果下雨了,湖区周边的草长起来了,就不用撒了。”

2022年10月11日,马祖桃指着湖区对面不远处的一片稻田对记者说,今年都昌县政府从农户手里买下80多亩再生稻,不收割,预留给候鸟过冬。此外,江西庐山东林寺和一些民间护鸟人士也捐赠了部分稻谷,给候鸟“加餐”。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言阔从2008年起,一直参与鄱阳湖的候鸟监测工作。他告诉澎湃新闻,从2009年开始,鄱阳湖的沉水植物受到夏天洪涝或者秋天干旱的双重影响,生长受到抑制,致使候鸟向鄱阳湖周边藕塘、农田等人工湿地扩散觅食越发成为常态。

根据2019年出台的《江西省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耕地承包经营权人受损,按照每亩8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对候鸟集中分布并造成农作物损失超过80%以上的区域给予重点补偿。

李言阔以南昌县鲤鱼洲(五星农场)白鹤保护小区的藕塘举例,该藕塘从一开始的三百多亩,扩大到五百多亩,再扩大到2022年的1050亩。“夏天种藕不收,等到冬天留给多达上千只白鹤、天鹅、鸿雁觅食。”

但在他看来,比起人工湿地,候鸟本质上更喜欢天然湿地。他记得,2018年鄱阳湖水文形势非常好,主湖区食物丰富。2016、2017年有大量的白鹤在五星农场觅食,2018年突然间,一只白鹤都没有了。“当时大家很着急,以为出了问题,其实是主湖区的食物丰富了,候鸟不到人工湿地了。”

面对极端天气,李言阔提醒,鄱阳湖越冬候鸟面临的挑战,可能不止于这个冬天。

他建议增加“候鸟食堂”的面积,在沿鄱阳湖的各个县市多预留一些没有收割的稻谷,避免候鸟的扎堆。“这样,候鸟在向外扩散的时候将多一些可选的空间。”


湖岸线退后之后

2022年10月13日,记者跟随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会长段庆县到鄱阳湖都昌县西源乡湖岸线巡护,他说:“第一次见到今年这样的干旱情况。鄱阳湖位于都昌县西源乡的湖岸线往年在丰水期有30多公里,今年受旱情影响,只剩10多公里。”过去水深2米多,现在只有1米左右。”

段庆县在巡护。

随着湖岸线的退后,原本被鄱阳湖水覆盖的地方裸露出来,地表龟裂,泥块间的裂缝深达数十厘米,一不小心很容易扭伤脚踝。零星的苔草从泥土中冒尖,摸起来有些干硬。越接近湖水的地方土块越松软,每踩一脚都会感到晃动,随处可见晒干的鱼和贝类生物的尸体,每走几米,就能看到人留下的废弃渔网、饮料瓶、八宝粥罐、破了洞的雨衣等垃圾。

段庆县所在的协会共有62名志愿者,每年到了鄱阳湖越冬候鸟迁徙高峰期,他们都会三人一组沿着湖岸线每周巡护三到五天,每次至少走10公里。巡护的大多数时间,他们都人手带着一个编织袋,清理湖区垃圾。

2022年10月13日,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志愿者走在干涸的湖床上,清理湖区垃圾。
澎湃新闻记者 刘昱秀 摄

2022年,由于干旱,鄱阳湖提前百天进入枯水期。水落滩出,2020年1月1日国家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之前,渔民遗留下的大量废弃的渔网、虾笼暴露在湖床上。段庆县说,这些遗留的捕鱼工具和丰水期带来的垃圾杂物,影响了湖区生态环境。待到枯水期,鄱阳湖干旱,湖床裸露出来后,候鸟更容易受伤,可能因误食过期食品、塑料垃圾而生病、死亡,一定程度上加剧候鸟越冬的不安全性。

2022年10月13日,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志愿者在清理废弃的渔网。澎湃新闻记者 刘昱秀 摄

根据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的监测日记,2022年9月13日,都昌县林业局送来了一只病重的白鹭,站不起来,全身发抖,拉清白便,有严重体内炎症;9月15日,塘口村村民送来一只生病的夜鹭,体温高,呼吸不畅,有肠道炎症。段庆县解释,这些症状都可能与候鸟误食了变质食物有关。

“如果我们这里生态保护不好,候鸟今年(2022年)来了又走了,明年肯定不会再来了。所以要保护湖区环境,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段庆县说。

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巡护日记。

2022年10月27日,李跃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公众号发文称,10月26日,都昌保护区联合多方力量,深入到湖区腹地、多县交叉地域巡护排查环境死角,清理地笼网,共销毁焚烧废弃地笼网2吨有余,为候鸟提供良好、干净、整洁的环境。

自从2008年,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成立,李跃在都昌县从事了14年的候鸟保护工作。他曾经的主要工作是防止村民以天网、投毒、强光等手段猎杀候鸟。偷猎者晚上布置“天网”,他早上6点起床到湖区把捕鸟的“天网”割掉。后来,为方便观察,他一度睡在都昌湖区的渡船上,“被子放在铁板上,第二天打开底下都是水。”

李跃说,很多事情是在斗争中发展的,跟天斗、跟地斗,跟困难斗,跟不正确的思想斗,只为了保护候鸟的安全。

李跃巡查时,曾发现非法捕捞者。受访者 供图

每天早上6点半,马祖桃都习惯一个人从马影湖出发,步行5公里到老爷庙,再折返回来吃午饭。沿途碰到观鸟的人遗留下来的垃圾,他就装进袋子里提回来。等到晚上7点,协会将有两名值班的护鸟员接替他,留宿在马影湖旁边的值班室,待到天亮,防止有人违法猎捕候鸟,危害候鸟安全。

马祖桃从小就喜欢鸟,“鸟一来了,我心里都舒服一点。每年到了9月份,鸟来的时候,好像都是我的老朋友一样的,就高兴。”

2022年11月18日晚上,一连几个月没有有效降水的马影湖,迎来了一场久违的降雨。第二天一早,马祖桃感觉湖区的苔草长得比之前茂盛了一些。


微信编辑|崩崩

推荐阅读

关于“白肺”,我们已知和未知的

2022-12-31

在涝过、旱过的土地上建房、耕种

2022-01-03

澎湃新闻人物栏目出品

版权所有,转载请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